×
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?普京回应语惊四座!
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?谁又会支持日本?近日,普京说了一句话,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...
普京到底说了什么,打死你也想不到
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
谁动了他的故事

第0855章 中日朝约

甲申政变,仅维持了3天即告失败。

再度重新掌权的闵妃,对开化党进行大清洗,有关被杀近200人。

丁汝昌率威远、超勇、扬威3艘铁甲舰及时赴朝,保障了平叛效果,这一效果维持了10年。

甲申政变的应急处理很漂亮,突显了袁世凯的个人才能,从此崛起为历史风云人物,但要说善后却一点也不漂亮,不仅尾大不掉,且埋下了10年后的败笔。

当月,12月22日,日本委派外务卿井上馨为善后专使,率外务大**官近藤真锄、农务大**官斋藤休一郎、美国顾问斯蒂文斯、陆军中将高岛鞆之助、海军少将桦山资纪等62人随员赴朝,意在逼签有利于日本的新约。

而由旧大使竹添进一郎先行返汉城,与朝方预备**涉,以承揽事变责任等不利因素,由参事院议官井上毅督办。

4天后,得悉大清善后大臣吴大澄随身带有400士兵,便为井上使团追加2大队500,共计3大队750人,并对外散发消息:要在**开战清军。

不是散布消息,而是举国汹汹,要膺惩大清和**。

清朝在接到袁大头报告后即派出正副善后钦差吴大澄、续昌,于1885年1月1日抵达汉城,查办乱党,同时影响日朝交涉,第二天面见高宗笔谈,旨皈:委曲求全,息事宁人。

甚至,吴本人于1月8日闯入朝日谈判现场:议政府,借机给朝代表金宏集传纸条,但仍不碍朝日第二天签订汉城条约,索取了:谢罪、赔款、惩凶、增兵等完全有利于日本的条款。

其中,驻军条原文:日本护卫兵办营舍以公馆敷地择定,照壬午续约第五款施行事。

至此,日本借使馆护卫之名获得实际驻军权,规模超大。

**近代政变,都离不开化党亲日派,每次大清都派兵帮忙,而日本在壬午和甲申事变中均未派兵,却先后获得驻军权、扩军权——好处是大大的。

公使、卫队为甲申政变撑腰,不仅没有责任,这次还专门重建:新馆新营,规模超群。

其实,开化党魁金玉均心里很明白,日本对他如何:变前贷款300万未兑现,变后亦未派兵一战,不过并未妨碍日本从中洗脱责任、变本加利。

日本搞定**新约,只是第一步,接着直接与大清谈判**问题,也是异常的顺利——要么大清不等法军撤出湾湾、北海,再跟日军在**玩下半场?

理,有时撞在钢板上,就不是真理了,日本在其国内国际都在大肆传播:**成了地狱国,要开战大清,至少将中法战争的危机作用推到了极致。

1885年4月18日,日本派出井上馨老乡伊藤博文,与李鸿章订立了《天津会议专条》,又名《中日天津条约》,约定:中日两国同时从**撤兵,如再派兵须互相通知,事实上在**取得了:与清朝同等的地位,构建了中日均势。

如果说汉城条约,**弱小不得已为之,那天津条约大清又如何?竟然接受了日本的撤兵就不战结果,同样示弱,息事宁人。

干看这2约,气会不打一处来,又是李大架卖国损友,掩其臭不可闻,但这只是历史的事后味道,并非当时的色韵。当时臭不可闻的是,张佩纶的主战及福建水师的覆没,而非李中堂的主和如何。

所以,这得将文学名言: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,换算成: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人物,才真是对了。

天津条约的实际谈判过程,也是非常复杂不过的,对于只想看稀奇的读者、以及没跟日本打过交道而又准备打交道的人不无裨益。

还在1885年2月初,日本政府达成和平解决共识后,8日外务卿井上馨电告驻华公使榎本武扬,试探:清政府1严处驻朝清军将领袁世凯等、2从**撤军的态度,否则日法结盟。

另请:英国驻华公使巴夏礼斡旋,巴夏礼业已病重,说俄日法可能结盟反清,劝奕新总:接受日本和谈,免为人趁。

算是巴夏礼逝世前对华的最后贡献。

伊藤博文一行28人,气势汹汹,不仅要在京谈判,还要面见光大爷,试探大清虚实,被识破明确拒绝后,只得在天津直隶总督行馆内进行谈判。

时间:4月3日,该时间点上,清军在湾湾简直难以为继。

中方代表:李鸿章、吴大澄、续昌,后2人均为赴朝善后使。

日方代表:伊藤博文、榎本武扬、伊东巳代治,倒是全新人物,不过接受外务卿井上馨的指令。

日方底牌其实就是,让日使试探中方的2点,中方倒没底牌,就是陪吃陪喝陪吹水,最终答不答应,签不签约。

这谈判,从谋略上来说,远远不及所谓的中法天津谈判,但复杂程度则相反。

据说,双方交换委任状后就开谈,伊藤博文是开门见山,气焰可以,称:一为"以前之事",二为"将来之事"。

前事就是,至少将崭露头角的袁大头撤职,将事就是,撤离驻朝清军。

双方很快就陷入细节缠斗,其实就是扯开不谈主题,因为太过敏感——驻朝清军就是李大架的淮军,袁大头是他的干将,年轻脱颖,被日方视为眼中钉,自是保护对象。

这一来就是半个月、连续6轮谈判,中方因镇南关大捷,形势反而有利,李中堂也就真乘胜即收,答应双方都从**撤兵,扯平,动袁大头就莫想了。

4月18日,双方签字,这掐头去尾摘出四条原文,以应后事——

一、议定中国撤驻扎**之兵,日本国撤在**护卫使馆之兵弁,自画押盖印之日起,以四个月为期,限内各行尽数撤回,以免两国有滋端之虞。中国兵由马山浦撤去、日本国兵由仁川港撤去。

一、两国均允劝**国王教练兵士,足以自护治安。又由**国王选雇他外国武弁一人或数人,委以教演之事。嗣后中日两国均无派员在**教练。

一、将来**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,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,应先互行文执照,及其事定,仍即撤回,不再留防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功能呼出区
content